上一节内容在书中记叙了如何判断一个对象是否死亡,是否可回收,这一节内容说明三种垃圾收集算法(标记-清除算法、复制算法、标记-整理算法),简单介绍几种算法的思想和优缺点。
标记-清除算法
标记清除算法是最基础的收集算法,其他收集算法都是基于这种思路并对其不足进行改进而得到的。算法分为“标记”和“清除”两个阶段: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,标记完成之后统一清除所标记的对象。
主要缺点:
- 效率问题:标记和清除两个过程效率都不高
- 空间问题:标记清除之后会产生大量不连续的内存碎片。
复制算法
它将可用内存容量划分为大小相等的两块,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一块。当这一块用完之后,就将还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外一块上面,然后再把已使用过的内存空间一次清理掉。这样使得每次都是对其中的一块进行内存回收,不会产生碎片等情况,只要移动堆订的指针,按顺序分配内存即可,实现简单,运行高效。
主要缺点:
内存缩小为原来的一半。
标记-整理算法
标记过程和“标记-清除”算法一样,但后续操作不只是直接清理对象,而是在清理无用对象完成后让所有存活的对象都向一端移动,并更新引用其对象的指针。
主要缺点:
在标记-清除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对象的移动,成本相对较高,好处则是不会产生内存碎片。
分代收集算法
根据对象存活周期的不同将内存分为几块。一般是把Java堆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,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年代的特点采用最合适的收集算法。
新生代中,每次垃圾收集时都发现有大批对象死去,只有少量存活,就选用复制算法,只需要付出少量存活对象的复制成本就可以完成收集。
老年代中因为对象存活率高、没有额外的空间对它进行分配担保,就必须使用“标记-清理”或者“标记-整理”算法进行回收。